新版癌筛加了两个重点_全球播报
受访专家:上海市抗癌协会癌症筛查和预防专委会主任委员、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教授 郑 莹
(资料图)
本报记者 单祺雯
近日,上海市抗癌协会发布2023版《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》(以下简称《推荐》),新增了口腔癌和儿童肿瘤的预防筛查的相关内容。为此,《生命时报》采访了《推荐》编委之一、上海市抗癌协会癌症筛查和预防专委会主任委员、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教授郑莹。
烟酒、槟榔都是危险因素
“口腔癌虽少见,但其有明确的筛查方法,简单方便。常规的口腔检查就可以早期发现苗头,可以说是性价比最高的癌症筛查项目。”郑莹表示,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已将口腔癌列入人群筛查项目,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其必要性。
《推荐》指出,口腔癌高危人群包括以下几类:长期口腔卫生状况不佳,有红斑、白斑等口腔黏膜病史者;牙体缺损导致口腔溃疡经久未愈者;长期HPV感染者,尤其是HPV16型;有口腔癌家族史者;有长期嚼食槟榔、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者;长期缺乏维生素A者。
《推荐》建议,一般人应每年做2~4次临床口腔检查,观察舌、牙龈、腭、颊、口底等处的情况。高危人群还需视情况增加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。
在预防方面,大家应注重口腔卫生,定期检查,消除致病因素;戒食槟榔,戒烟限酒,养成良好生活习惯;健康膳食,增加粗纤维、新鲜水果摄入;适龄人群在医生指导下接种HPV疫苗。
儿童肿瘤症状易被忽视
根据国家儿童肿瘤监测中心最新发布的《国家儿童肿瘤监测年报(2022)》,2019~2020年我国儿童肿瘤平均发病率为125.72/百万,全国新发肿瘤患儿中排名前三位的癌种分别为白血病(32.89%),中枢神经系统肿瘤(15.18%)和淋巴瘤(9.71%)。
郑莹表示:“从流行病学上看,儿童患肿瘤的风险较低,之所以加入这方面内容,是为了引起家长的重视。”临床上,儿童肿瘤容易被延误治疗,很多家长就算发现孩子有不舒服,也不会想到肿瘤。而儿童肿瘤患者如果能做到早发现、早治疗,预后比成年患者要好很多,基本可以达到治愈。
《推荐》将儿童肿瘤的高危人群分以下几类:一级亲属(父母和同胞兄弟姐妹)和多个同系二级亲属(祖父母、外祖父母、父母的同胞兄弟姐妹)患有遗传相关肿瘤或携带肿瘤相关基因;父母是近亲结婚;母亲在妊娠期有改变胎儿基因的因素暴露,如受过大量辐射、吸烟、二手烟、病毒感染等外界刺激;存在与肿瘤相关的非肿瘤特异性表现,如多发性肠息肉等。
《推荐》指出,儿童肿瘤早期症状包括:不明原因出血,包括牙龈出血、皮肤出血点,或常伴有倦怠、食欲不振、贫血等现象,要警惕血液肿瘤;不明原因的发烧或淋巴结肿大,特别是经抗病毒或抗菌素治疗无效的发热,应警惕淋巴瘤;不明原因的疼痛,较长期的持续性或间歇性的疼痛,或出现呕吐、走路不稳、面神经麻痹、抽搐等神经症状,则需留神中枢神经系统肿瘤;此外,儿童肿瘤早期症状还包括短期内明显消瘦、体重下降、内分泌紊乱、性早熟等。高危险儿童还应筛查遗传性肿瘤易感基因,根据肿瘤易感类型制定体检方案。
积极接种两个疫苗
郑莹表示,目前有两种疫苗可以预防癌症,一个是HPV疫苗,一个是乙肝疫苗。HPV疫苗可以降低宫颈癌、外阴癌、阴道癌、阴茎癌、肛门癌、口腔癌、口咽癌、喉癌等8种癌症的患病风险。乙肝疫苗可预防由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的肝癌。“建议出生儿童即接种乙肝疫苗,未接种过乙肝疫苗的成人建议尽快接种;女孩从9岁开始接种HPV疫苗,有条件也推荐男孩接种,一样从9岁开始。”郑莹说。▲